写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2023-02-27 16:06:00   点击数:


      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大门,一行醒目的标语便引入眼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学校充分发挥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坚守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聚焦毕业生基层就业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一线贡献了大量人才和智力支撑。

     

      乡村振兴是大学生面临的新时代考卷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文出现“乡村振兴”41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年2月23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提出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预计达到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为历年之最。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和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局部疫情时有发生,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更加严峻的风险和挑战。放眼当前的就业招聘市场,一方面是考研热、考公热和教资热的严重内卷,另一方面是基层缺乏人才,渴求人才却难觅人才的现实困境,面对“乡村振兴”这个新时代的考卷,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应当牢记习总书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青年应该有一代青年的担当”的深切嘱托,适时抓住结构性调整的机遇,以更加理性的就业观、择业观,选择到基层一线开创一番事业,把让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回答好新时代基层就业的新命题。
     

      乡村振兴是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的显性体现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日前三部委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将建设高校引领带动区域发展作用情况作为建设成效评价的重要内容。

      涉农高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涉农高校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总书记回信以来,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已然唱响。各个涉农高校也都立足区域发展,主动开展教育改革,扛起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的使命,为乡村振兴一线持续输送新农科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着力推进“知农爱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将实践育人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进行重点改革,将耕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学生“三农”情怀教育、“知农爱农”情怀教育,破“五唯”实施新型人才工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与农科院系统开展合作,努力构建校院协同、服务国家和地方农业的新模式。启用乡村振兴教学案例库,通过案例库建设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案例教学,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高校人才培养、乡村干部培训、乡村振兴咨询等提供高质量服务。

      华中农业大学持续开展“百生进百村”农村大调查,通过社会调研、劳动实践、生产实习等,塑造知农爱农情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在西部办学的“双一流”涉农高校,扎根西部旱区,不断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以培养知农爱农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实施“三融通、三递进、一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乡村振兴”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在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基层就业部,构建基层就业工作服务保障体系,统筹做好就业教育、引导、服务保障工作。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开展“基层就业引领讲坛”“栋梁计划训练营”等主题活动,选编《行走在基层的西农人》书籍,先后举办“携手·未来”优秀青年校友论坛和“学史强信·赋能担当”校友论坛,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毕业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和使命感,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长才干、做贡献。近年来,学校43%以上的就业毕业生扎根西部干事创业,70%以上在涉农行业就业,每年300余名毕业生考取选调生服务农村基层治理。

     

      乡村振兴是大学生干事创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的振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给农业大学的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和机遇,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专业优势,理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做乡村振兴的弄潮儿,通过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途径,将个人的成长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2015届毕业生李康灵,毕业后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去扶贫,并且主动请缨到大凉山援彝。三年多的时间,不论严寒酷暑,不惧山高路险,不管舟车劳顿,他坚持带队暗访,走遍凉山州11个脱贫县所有乡镇、1072个贫困村,帮助了1.1万户贫困户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现任凉山州普格县大坪乡副乡长(挂职),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审计监督科科长。2021年4月,被授予“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生杨媚怀揣扎根农村,为农服务,改变农村面貌的初心,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来到了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双流村。八年来,她坚守“让乡亲们富起来”的初心和梦想,扎根农村,发展产业,她早起摸黑穿梭在田间地头,行走在农家院落,传播先进种植技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田野间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梦想。并于2019年获评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届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生尹鹏先,毕业后主动放弃出国深造及优越的工作机会,选择留在陕西做了一名选调生,主动申请到国家级贫困县留坝县工作。2018年8月,他如愿到留坝县工作,在留侯镇庙台子村党支部副书记岗位上历练4个月后,正式担任起火烧店镇烧房坝村党支部书记,作为陕西省唯一的一位博士村支书,到任后,他结合林学、生态学专业背景在脱贫攻坚一线有力推动了当地食用菌、板栗、西洋参的产业发展,为老百姓脱贫致富打造了厚实的产业基础。

      2019届博士毕业生邹海洋目前担任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滨江镇滨霞村书记助理,在校期间他就参加了学校的“研究生助力团”挂职镇巴县科技局副局长。他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对接专家教授,努力为落后山区引进创新资源和先进技术,为地方经济发展、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说:“基层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也是历练人生的大课堂,在基层的收获也必定能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心怀百姓、务实为民,成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有本领、有胸怀的新时代青年”。

      2016届硕士毕业生邹勇毕业后来到了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关岭县,他结合自己预防兽医学的专业知识,带领团队成员克服困难,带动了关岭牛产业的发展,目前担任关岭县农业农村局的副局长。据统计,2015年以来,已有30余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落户关岭,成为学校在基层县域经济服务人数最多的毕业生群体,他们结合自己专业优势,为关岭县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各类人才来支撑,其中农业领域各类人才更是不可或缺。包括北京农学院院长周剑平、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在内的多位两会代表也从提高基层岗位待遇、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拓宽晋升路径等人才政策支持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大学生选择基层,服务乡村振兴解决了后顾之忧。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青年学子应当怀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写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